你知道吗?大约有超过90%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,很多人查出肠息肉后感到恐慌不安,那么,到底什么是大肠息肉?为什么会得大肠息肉?肠息肉严重不严重,需不需要切呢?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?切除后还需要做什么?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肠息肉的相关知识。
问
什么是大肠息肉?
答
凡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,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。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, 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。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(包括病理)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。
问
怎么明确肠息肉的性质?
答
肠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,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,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。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“金标准”。
问
为什么会长肠息肉?
答
有饮食因素,遗传因素,肠道炎性疾病,基因异常,胆汁代谢紊乱等。如长期高脂肪、高蛋白、低纤维性饮食;如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,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%。
问
长了息肉会有哪些表现?
答
大多数体积较小的息肉没有症状,只是在肠镜检查或腹部手术时候发现;
当息肉长大后可能有以下表现: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,多为鲜红色,致大出血者不少见;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,可有里急后重,便秘或便次增多,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。
问
哪一种肠息肉容易发生癌变?
答
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: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。
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,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:管状腺瘤、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,其中管状腺瘤最见,一经发现应切除处理。
问
肠息肉恶变时间是多久?
答
据最新的一些文献报道,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,平均在5~15年。
问
不切除,它自己会消除或减小吗?
答
不能。
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,在未作病理检查这个“金标准”之前,一切诊断只是猜测,不切除它,留在体内就是一个“定时炸弹”。因此,我们不应存在侥幸心理,建议遵医嘱进行处理,避免发生癌变。
问
发现肠息肉咋办?
答
发现有肠息肉,应尽早切除。
所有经内窥镜切除的标本,均应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以排除癌变。
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,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、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,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。
问
为什么会长肠息肉?
答
01.年龄大于45岁的所有无症状人群(尤其久坐人群);
02.年龄大于40岁,且有持续2周以上的结直肠相关症状的人群(包括:大便规律改变,大便性状改变,如大便血、大黑便等;大便形状改变,如软便上可见明显沟槽、大便明显变细等);
03.不明原因消瘦、贫血,怀疑消化道肿瘤的人群;
04.长期患有炎症性肠病(如溃疡性结肠炎)的人群;
05.长期服用含蒽醌类导泻剂(如大黄、芦荟及番泻叶等)的人群;
06.直系亲属中患有结直肠癌的人群或结直肠癌术后的人群;
07.结直肠腺瘤或多发息肉内镜切除术后的人群;
问
切除后需要复查吗?如何复查?
答
01.低危人群的复查:
大肠腺瘤为单发、带蒂(或小于2cm的广基的管状腺瘤)伴有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为低危人群。
治疗后1年复查结肠镜。后每年需要进行粪隐血试验检查,若为阴性,每隔3年复查一次结肠镜。
02.高危人群的复查:
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者,属高危组:
①多发腺瘤;
②直径≥2cm;
③广基的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;
④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变者(原位癌或浸润性癌)。
治疗后3~6月内复查结肠镜, 6~9月再次复查内窥镜,仍阴性者,1年后再次复查内窥镜。后每隔3年复查一次内镜,期间每年行粪隐血试验检查。